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5年6月4-6日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5年6月4-6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技术解析与实践路径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技术解析与实践路径

【核心要点】
本文系统阐述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的设计逻辑、技术路径及碳减排策略,通过参数控制、系统平衡、多维度优化等创新方法,结合典型案例解析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实践方案。

一、设计体系特征解析
■ 目标导向型设计
以能耗指标为核心控制要素,建立多专业协同机制。通过建筑形体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调控、能源系统综合配置等手段,实现从方案阶段到施工图阶段的全过程能耗管控。

■ 系统集成设计
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复合策略:

  1. 被动技术:利用自然通风(风压/热压效应)、天然采光(窗墙比控制)、围护结构保温(U值≤0.3W/(m²·K))等技术降低基础能耗
  2. 主动系统:配置高效热回收装置(HRV效率≥75%)、智能调控系统(能耗监测平台)等设备

■ 全生命周期考量
涵盖建材生产运输(占全周期碳排放40%-50%)、建造施工(30%-40%)、运营维护(20%-30%)各阶段碳足迹管理,特别强调本地材料利用率需达70%以上。

二、关键技术实施路径
(一)参数化限额设计法
■ 执行标准:依据《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
■ 关键指标控制:

  • 外墙传热系数≤0.25W/(m²·K)
  • 屋面传热系数≤0.18W/(m²·K)
  • 外窗传热系数≤1.0W/(m²·K)
  • 气密性指标Q≤0.5次/h
  • 可再生能源占比≥40%

(二)双向平衡设计法
■ 技术矩阵构建:

被动系统     ↔     主动系统
日照调控      ⇄   光伏储能
自然通风      ⇄   新风热回收
保温隔热      ⇄   地源热泵

■ 典型配置方案:

  • 南向集热墙+相变蓄热材料
  • 东西立面垂直绿化遮阳系统
  • 屋顶光伏阵列(转换效率≥22%)
  •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COP≥4.5)

(三)经济环境决策模型
■ 多目标优化算法:
建立能耗-成本-舒适度三维坐标系,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最优解。典型约束条件:

  • 增量成本控制在传统建筑的15%-25%
  • 室内PM2.5浓度≤35μg/m³
  • 热舒适指数PMV值∈[-0.5,+0.5]

三、碳减排关键技术策略
(一)围护结构优化
■ 材料选择矩阵:

保温材料    导热系数    碳排量    适用场景
岩棉板      0.045       ★☆☆     防火区域
XPS板       0.032       ★★☆     潮湿环境
石墨EPS     0.028       ★★★     干燥地区

■ 构造优化要点:

  • 连续保温层+双层镀膜Low-E玻璃
  • 断桥铝合金窗框(传热系数≤1.8W/m·K)
  • 气密性处理(专用密封胶条+压力平衡系统)

(二)能源系统革新
■ 供暖制冷方案:

  • 温带地区:空气源热泵+太阳能辅助(集热器面积≥建筑投影面积30%)
  • 严寒地区:地源热泵+生物质锅炉调峰(生物质燃料占比≥60%)
  • 夏热冬暖区:海水源热泵+辐射吊顶系统

■ 储能技术应用:

  • 相变墙体(相变温度22-24℃)
  • 水蓄冷装置(储冷容量≥日冷负荷30%)
  • 氢能储能系统(示范项目应用)

四、工程实践范例
(浙江某超低能耗示范项目)
■ 项目参数:

  • 建筑面积6228㎡(办公+实验)
  • 气候分区:夏热冬冷地区(HDD18℃=3463℃·d)
  • 能耗指标:综合节能率76%,可再生能源占比48%

■ 技术创新点:

  1. 围护结构:280mm石墨EPS保温层+真空玻璃幕墙(SC=0.38)
  2. 能源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装机35kW)+地源热泵(井深120m)
  3. 智能控制:基于BIM的能源管理平台(含2000+传感器节点)
  4. 碳汇补偿:屋顶绿化(覆盖率65%)+透水铺装(径流系数≤0.3)

■ 实测数据:

  • 单位面积年耗电量:35kWh/(m²·a)
  • 室内CO₂浓度:≤800ppm(人员密度0.2人/㎡)
  • 全生命周期碳排量:较基准建筑降低68%

五、发展建议

  1. 建立地域化技术数据库:按气候区编制《超低能耗技术选型指南》
  2. 完善标准体系:制定碳排放计算细则(参照ISO 21930:2021)
  3. 推动产业协同:构建"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产业联盟
  4. 加强监测验证:建立不少于5年的持续能效监测机制

【技术展望】
随着光储直柔技术、智能微电网的发展,未来超低能耗建筑将向"产能建筑"演进。预计到2030年,建筑领域将实现:

  • 可再生能源自给率≥80%
  • 碳排放强度≤15kgCO₂/(m²·a)
  • 智能化控制系统覆盖率100%

(文章来源 :《城镇建设》2022年第6期;《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16期)

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联系我们
  • 公众号二维码
  • 官方客服号二维码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 参观咨询

    400 069 0052

  • 项目合作

    +86 21 3323 1456

  • 市场合作

    +86 21 3323 1460

  • 参展咨询

    +86 21 3323 1336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中华环保联合会
  • 主办机构 -中国节能协会
  • 主办机构-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informa markets
协办机构
  • 协办机构-荷祥

@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13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