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组织专家对“新建上海至南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引入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场区地上工程—站房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上海东站项目”)开展超低能耗建筑方案评估,顺利通过评审。

该项目作为国内首个通过评审认定的超低能耗交通枢纽建筑,以单体最大规模刷新行业纪录,标志着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实践迈入新阶段。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房工程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房工程选址浦东中部,是服务国家战略与上海长远发展的“超级工程”,对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目标,落实“生态绿色、数字赋能”两大转型方向,统筹“站场城一体化、规划建设一体化、运管管理一体化”三位一体要求。

项目提出打造“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的国际开放门户、功能复合的全时活力客厅、绿色低碳的数字智慧城区”四大导向,承担先行示范与片区开发引领责任,作为东方枢纽实现双碳转型的关键节点,其绿色建筑三星基础上升级的超低能耗实践,为区域低碳开发树立标杆。

针对交通枢纽类建筑开口密集、界面复杂、空间开阔、人流密集、功能复合等特点,项目重点围绕气候适应性通风遮阳设计、分区动态气密性调控、高效集中供能系统及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构建超低能耗技术体系。通过破解铁轨穿越建筑、铁路工艺与节能技术协同难题,最大限度降低铁路站房开口导致的渗风能耗,开创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超低能耗工程实践先河。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推动建筑领域碳达峰的关键路径。上海市通过编制技术导则、出台扶持政策、打造示范工程等举措,加速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

拓展应用场景与提升实施规模成为新时期超低能耗建筑重点任务,东方枢纽上海东站作为典型交通枢纽案例,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创新提供实践样本,其技术体系为上海市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奠定基础。

未来,上海市将以东方枢纽项目为牵引,进一步扩大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覆盖范围与建设规模,助力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依据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到2025年需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5亿平方米,新建超低能耗建筑5000万平方米。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更明确要求新建超低能耗建筑规模较2023年增长2000万平方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作为实现建筑碳中和的核心路径,PHI被动房设计师与建造师将成为该领域亟需的专业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