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极端高温天气席卷全国,东北地区持续酷暑彻底颠覆了该区域"空调低需市场"的传统认知,直接刺激当地空调销量实现800%的惊人增长。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需求,美的、海尔等头部品牌迅速启动"产能北移"战略,重点布局东北市场,其中2000元价位的高性价比机型成为销售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产品质量隐患和行业"铝代铜"材料争议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潜在风险因素正在考验着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热浪席卷,东北空调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5年夏季,我国遭遇异常气候侵袭。气象监测数据显示,自6月中旬起,在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下,全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超过40℃的区域性高温事件频发。国家气象局专家研判,2025年或将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前三名。
气象观测资料显示,7月5日至14日期间,山东、河南等华东、华中省份持续出现37℃以上高温天气。值得注意的是,向来夏季凉爽的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也罕见地出现35℃以上持续高温,叠加"热穹顶"效应导致体感温度进一步攀升。
这一异常气候现象彻底改变了东北地区空调市场的供需格局。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6月23日至29日,黑龙江省线下空调销售额同比激增817.68%;随后的7月首周,吉林省空调销售额同比增幅达788.4%。这些数据标志着东北这个传统"空调低渗透率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需求爆发。
这场持续的高温天气在全国范围内催生了空调消费热潮。最新市场监测数据显示,7月首周全国空调线上线下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2.96%和113.61%,形成显著的市场反弹。这一增长对空调行业尤为重要——在经历2024年销售疲软后,异常高温直接刺激了消费需求释放。
面对突发的市场机遇,空调行业各品牌迅速调整策略:美的、格力、海尔等头部企业充分发挥渠道优势抢占市场;海信、小米等品牌则通过产品创新争夺细分领域;区域品牌也在加紧供应链响应。整个行业呈现出多层次竞争态势,共同推动市场复苏。
东北空调市场实现"需求洼地"向"战略要地"的跨越
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空调低渗透市场",长期以来受气候条件影响需求有限。气象数据显示,1981-2010年间哈尔滨7月平均最高气温仅27.8℃,导致该地区空调保有量长期处于低位。然而,近年极端高温频发正逐步改变这一格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2024年东北空调销量从356万台增至389万台,虽呈现增长态势,但与华东、华中及华南等传统空调消费区域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
在供给端,东北地区的空调产能与消费需求严重不匹配。2025年1-5月数据显示,全国空调产量前三的浙江、安徽、湖北均超1300万台,而东北仅辽宁有52.77万台的生产能力。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本地库存短缺、服务资源紧张,消费者普遍反映购机后面临"安装难"问题,部分商场安装排期甚至长达半月。
面对这一突发性市场机遇,头部家电企业展现出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美的在黑龙江、吉林市场实现356%的爆发式增长,紧急从沈阳、济南等多地抽调150组工程师驰援东北;海尔在吉林安装量同比激增563%,三省份零售额增幅均超300%,并调配超千名安装人员提升服务时效。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南方个体安装商也被临时征调支援,企业除支付劳务费用外还承担差旅成本。但受东北建筑墙体厚(普遍40-50厘米)、专业工具不足等因素制约,安装效率较南方地区下降约50%,进一步加剧了服务瓶颈
在工程市场领域,白电龙头企业正积极布局东北地区的集采项目。公开招标信息显示,2025年7月,海尔空调成功中标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空调采购项目;同期,格力电器和美的的授权经销商分别斩获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采购订单。值得关注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近期发布的空调采购招标,计划采购量达9955台,预算金额1849.85万元,这一大宗采购项目引发各大品牌激烈竞标。
需要指出的是,本轮东北空调市场的快速增长具有明显的偶发性特征。尽管销售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但考虑到东北地区空调市场基数较小,这种增长态势的可持续性仍存疑问。在此背景下,家电企业是否会持续加大在东北地区的产能投入、服务网络建设等长期资源配置,仍需进一步观察市场走势方能确定。
全国市场:2000 元机型成爆款,线上均价普降
2025年上半年,中国空调市场迎来显著回暖,整体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8.17%,成功扭转了去年"空调冷年"的颓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增长主要依靠"以价换量"策略推动——线上市场均价同比下降4.02%至2604元,价格下行趋势明显。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线上渠道仅小米空调实现10.64%的均价上涨,其他品牌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价。相比之下,线下市场均价维持在3916元,同比微增2.79%,反映出线下消费者更青睐中高端产品。这一价格分化现象也暴露出互联网品牌线下渠道建设仍显不足,主要依赖线上市场维持利润空间。
在政府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厂商和电商平台主动让利刺激消费。据销售人员透露,当前售价仅比补贴期间高出100-200元,叠加高温天气助推,消费者购买意愿依然强烈。市场销售数据显示,2000元左右的1.5匹机型成为最畅销产品,美的、格力、小米占据品牌销量前三。千元价位段则由华凌、奥克斯等高性价比品牌主导。
线下市场格局保持稳定,美的、格力、海尔三大品牌合计市场份额超过70%。但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海信空调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场竞争强度已达历史新高,行业"内卷"现象持续加剧。
空调行业面临产品升级与质量管控的双重考验
空调行业已步入以存量竞争为主导的发展新阶段。作为典型的长使用周期耐用消费品,空调市场的增长动能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需要明确的是,偶发性的极端气候因素难以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唯有持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完善服务体系方能构筑企业长期竞争力。
家电行业专家梁振鹏指出:"高效节能、健康功能和智能场景正成为空调产品的必备属性。"这一观点与奥维云网和苏宁易购的联合研究结论高度吻合。调研显示,约42%的消费者将能效表现作为首要购买考量;超过30%的用户特别关注产品的静音性能和空气净化功能;另有30%以上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具备智能控制和场景联动功能的高端机型。这些鲜明的消费趋势为空调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升级迭代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产品质量隐患凸显,用户体验面临挑战
空调作为家用电器,其产品质量、安装服务和售后保障对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包括美的、格力、小米在内的主要空调品牌在投诉平台的累计投诉量均已突破5000例,主要反映制冷效果不佳、设备漏水等产品问题,以及安装延迟、维修响应慢等服务问题。社交媒体上关于空调质量问题的用户反馈也持续引发关注。
行业研究显示,伴随空调产品价格持续下行,2021至2023年全国抽检合格率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在铜材价格持续上涨的市场环境下,部分中小企业为控制成本采用尚未成熟的"铝代铜"工艺,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性能表现和使用寿命。
市场调研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空调产品投诉量同比上升22%,其中能效不达标和产品耐用性问题的投诉占比超过40%。技术分析表明,铝材在导热性能(仅为铜的60%)、热膨胀系数(比铜高40%)以及焊接工艺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采用铝材的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
行业升级:标准完善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
政策引导与技术研发双管齐下推动行业转型。工信部等十部门近期联合出台《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为铝材在家电领域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政策支持。与此同时,以美的、海尔、TCL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正持续推进技术升级,其改进后的铝材应用工艺已通过国际认证,并在出口产品中取得实效,为国内市场技术革新奠定基础。
2025年东北地区空调销量激增,本质上是异常气候与市场结构调整共同作用的短期现象。这一市场波动既为空调企业创造了宝贵的增长窗口,同时也凸显出产品质量管控、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行业短板。面向未来发展,空调企业应当把握以下关键点:首先,平衡短期市场机遇与长期能力建设的关系;其次,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建设;最后,构建完善的产品质量保障和服务体系。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